Skip to main content

衡天日晷

华夏帝国使用的中央授时装置。

华夏帝国的中央授时装置,位于天都城-皇城-钦天院区域。

虽然名为日晷,形态亦与原始日晷有所相似,但其原理截然不同。衡天日晷的结构包括 衡天方碑、两仪星辰、示时光轮、承光晷盘 四部分。

衡天方碑是一座百米高的玄色石碑,四周方正,上小下大,周身刻有六爻纹样。其为整个装置的核心,用于观测、模拟、演算阴阳双星的状态、轨道、速度、相对位置等参数。

方碑顶部设有 九宫祈坛,是一个刻有纵横网格的方形平台,按照九宫排布着诸多铜柱和铜线,是方碑的输出结构。方碑的演算结果通过九宫祈坛输出,在碑体上空形成可视的模拟星体,即 两仪星辰 。两仪星辰的光度和光色会随着昼夜同步变化。

环绕着两仪星辰的旋转的金属齿轮即 示时光轮 。其接收并解析两仪星辰的参数,从中测量出当前的标准时间,转化为 示时光 ,从其下部的光槽中射出。

衡天方碑周围的石制刻度盘即 承光晷盘 。在收到示时光后,肉眼即可确认投在晷盘刻度上的读数,同时其下接地脉,将标准时间转化为灵力波动,在全大陆范围进行共振。

衡天日晷的演算结果绝对精确,在理想运行状态下为零误差,灵力波动共振可以确保大陆各处同步无延迟的收到当前标准时间。但是,从方碑开始计算到晷盘进行共振的流程需要约1-2μs进行,因此得出的标准时间相比当前人界真实标准时间会有1-2μs的滞后。